位於桃園市楊梅區之鍚福宮,供奉三官大帝為主神,建廟迄今已有215年之歷史,為楊梅地區四間三元宮裡歷史最久,廟宇最宏偉之三界爺廟,俗稱三界廟或楊梅大廟,三官大帝神威顯赫,香火鼎盛,為楊梅、大平、秀才、東流、紅梅、永寧、楊江、水美等九個里之信仰中心,該宮之龍柱據師兄表示有30幾尺高,比草漯保障宮之龍柱40尺2寸低,但整枝龍柱直徑鍚福宮的比草漯保障宮還大。
楊梅先民披荊斬棘的年代,為求人境平安,於清乾隆14年(西元1749年)即迎奉三官大帝至墾地,每年以擲杯選爐主方式,奉祀於爐主家中,至清嘉慶12年(西元1807年)庄中耆老有感於要參拜三官大帝須至爐主家中有諸多不便,即由鄉賢鄭承福、陳泰春、宋五合、彭維昆等人發起建廟,並由鍾朝和、溫廷協捐獻廟地,由當時楊梅壢、水尾、水流東、崩坡、秀才窩、太平山下、老坑等庄民募得資金,於今廟東南約50公尺處興建廟宇,於清嘉慶13年(西元1808年)竣工,恭請三官大帝登龕安座,命廟名為三元宮。
清光緒甲午戰敗,臺灣割讓於日本,於清光緒21年(西元1895年),日本領臺,本廟充作日軍營舍,遭肆意鑿壁開窗,續又為日本警察署佔用,至日據明治37年(清光緒30年西元1904年)始歸還唯廟已面目全非,庄民咸感廟址地理不佳,乃鄭步青、黃樹霖、粱娘福、胡娘火等先賢,發起易址改建之議,所擇新址係清嘉慶14年(西元1809年)施主鍾朝和、溫廷協所捐楊梅段福德正神與福德嘗組織之土地提供,新廟日據大正元年(民國元年)動工興建,歷時5年竣工,恭請三官大帝登龕安座,並恭請配祀楊梅壢庄福德正神及水尾庄福德祠福德正神合祀,並將廟名改為鍚福宮。
新廟建成後,歷經日本政實施皇民化運動,禁止民間宗教活動,查扣道教神祇,本宮神祇被請到臺北水源地佛堂疏開並祀,宮廟被充作織草袋工廠,日據昭和14年(民國32年)宮廟遭回祿後僅存橫廊,抗戰勝利後迎回三官大帝等神祇暫安橫廊奉祀,民國37年始興工重建廟宇,於民國45年竣工落成,恭請三官大帝入火安龕安座,民國47年10月舉行慶成福醮,民國61年復興工修繕並舉行慶圓醀盛典。
至民國80年廟力推動改建,於民國83年建紅壇將神尊出火安座,惜囿於地方意見未能整合(83年引起護樹及保護文化之活動),重建案遂被擱置,民國86年廟方人事改選,選舉張連本先生為主任委員,繼續推動改建業務,申請建照核准後,於民國91年重建案發包重建,但未能照核准圖說施工,旋被勒令停工,民國94年委員改選,推舉傅標榮先生接掌主任委員,接掌主委後,積極推動重建並排除困難,重新規劃重新申請建築執照,於民國97年10月領到執照後,發包施工,期間幸蒙各界大力支持與協助,一切工程進行順利,於民國103年竣工,於農曆10月7日舉盛大之入火安座大典。
註生娘娘
關聖帝君
天上聖母
福德正神
二樓凌霄寶殿
二樓前廳太歲殿
值年壬寅太歲賀鄂大將軍
斗姥元君
鎮殿玉皇大天尊
鎮殿三官大帝
有關鍚福宮之歷史沿革記錄資料來源為該宮鍚福宮重建記要石碑之文字記載
廟址:桃園市楊梅區紅梅里大華街172之1號
電話:03-4758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