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自清乾隆末年戴姓先祖戴勝自大陸渡海來臺,第三房戴昭的令郎戴欽從事海運營商,商船停靠東石港,觀看港南側地形特殊,有二條溪流匯聚(現今所稱松子港、猿樹港)二溪會和,上游浮有丘嶼,形如倒鍋之狀,地理適宜建居謀業之地,返回大陸故居商請先祖戴紀、戴高、戴昭、戴財等昆仲遷徒東渡,卜居現址開拓本庄,以掛網補魚為生,蓋寮居住亦可晒之用,故稱「網寮」沿用至今。網寮鎮安宮,供奉五年千歲盧府千歲及五府千歲為主神,創建迄今已有139年之歷史,五年千歲及五府千歲神威顯赫,庇護村民出海捕魚平安魚蝦滿艙養蚵豐收,香火鼎盛,為網寮地區居民之信仰中心。
戴姓祖先靠海捕魚為生,與海為伍冒浪博鬥,網撈魚貨,嗣後人口增加,聚居為庄,全村皆為戴氏家族,為祈求生活安寧航海平安,於清光緒9年(西元1883年)先祖自大陸泉州府晉江縣,隨身恭請李、池、吳府王爺與太子聖駕金尊渡海來臺,起初安奉於民宅廳堂奉祀,後人口漸增,感念神靈護佑,叩謝神恩,先祖主倡十二戶族協同捐獻資金,擇吉草創單殿廟宇,名曰「鎮安宮」,主祀李府千歲,配祀池府千歲與吳府千歲,以供居民朝夕奉香膜拜,以示鎮守平安之意。日據昭和7年(民國21年),颶颱侵襲橫掃,廟宇亦被摧毀,遂由戴氏第三房戴昭第五代子孫戴猜、戴登發起籌措資金重建,以福杉為主體,神殿煥然一新。
日據大正12年(民國12年)本庄仕紳戴雄熱心廟務,信仰王爺,發起恭請馬鳴山五年千歲蒞境供奉,致使合境平安人丁興旺。日據大正14年(民國14年)恭請自唐山奉祀之李、池、吳府王爺太子爺降鑾扶乩指示,本庄西北方草港有大神五年千歲奉旨代天巡狩,察查四方,賞善罰惡,除暴安良,保民衛國,隨機顯化濟世降臨諸羅山聖地網寮鎮安宮,永鎮合祀輔佐五王保境安民,在庄民半信半疑之下,恪遵王爺聖示備妥神轎,鑼鼓喧天人群吶喊下,迎回神靈安座,與五府千歲同祀神龕中。
同時千歲出示令符五道貼在殿內,霎時花府千歲再降示,隨即敕下令符一道,指示執事者備妥醃缸一個置於廟中,應即將令符燒化在醃缸中,以備急需,在醫藥不發達的時代,瘟疫流行,災難不斷,凡庄民遇疾病或災刧者,束手無策之下,求助五年千歲,上香稟告病況或災厄,信杯允許取用花千歲敕符水飲用,無不靈驗,咸得平安,趨吉避凶,應驗非凡,足見五年千歲神跡,同年舉行祈安清醮,叩謝神恩!
民國42年,為感念千歲護庇之功,鑑於廟貎破舊傾圯,由時任村長之戴雄先生,發起新建廟宇之議,召集戴份先生、戴漢先生、戴他先生、戴嘴先生、戴安輝先生、戴南閩先生、戴永興先生、戴安隱先生、戴沈先生等熱心人士成立籌建委員會,公推村長戴雄先生為主任委員,眾委員四處奔波,籌募經費,蒙十方信眾及地方人士踴躍捐款,於同年8月動工興建,民國46年農曆七月恭請馬鳴山五年千歲(開基候府千歲)臨本庄鎮座,供民朝拜,本村出身傑出先賢戴協先生時任縣議員,應允協助馬鳴山本廟爭取補助建設經費,因此馬鳴山同意開基侯府千歲正尊永鎮網寮,並雕贈鎮殿廬府千歲。
民國47年舉行竣工落成大典,並舉辦祈安清醮,民國79年鄉紳商議,增建後殿,為凌霄寶殿、觀音殿及代天府殿為三樓建築,推舉本村旅高鄉賢戴秋彬先生擔任增建主任委員,在眾善信大德共襄盛舉熱烈參與,於民國84年竣工完成,於農曆11月9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增建工程至民國87年全部竣工完成為現廟貎。
城隍爺與福德正神
一樓後殿代天巡狩南北巡王爺行宮
二樓觀音殿
註生娘娘
降龍羅漢
二樓鎮殿觀音佛祖
三樓凌霄寶殿
南北斗星君
三官大帝
鎮殿玉皇大天尊
開基池府千歲
馬鳴山開基侯府歲
五年千歲花府千歲
開基李府千歲
吳府千歲
五年千歲羅府千歲
鎮殿盧府千歲(馬鳴山鎮安宮雕贈)
鎮安宮王船
有關該鎮安宮之沿革記錄資料來源為該宮所提供之寮鎮安宮廟史沿革與薪傳地方文化手冊內第七頁鎮安宮廟史沿革之文字記載,並感謝廟中師兄開啟內殿供拍攝並指引拍攝神尊,並提供廟史手冊乙本,感恩!
廟址:嘉義縣東石鄉網寮村32號
電話:05-3451120 傳真:05-345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