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南市將軍區苓子寮的保濟宮,供奉池府千歲為主神,池府千歲蒞臺迄今已有354年之歷史,建廟迄今已有172年之歷史,本宮池府千歲源自於福建馬巷元威殿,並非分靈於南鯤鯓代天府,源流不同,池府千歲神威顯赫,香火鼎盛,為苓子寮地區五角頭居民之信仰中心。
保濟宮之池府千歲,原供奉於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十七都大崙庄,於清康熙4年(西元1575年)下寮蔡姓先民恭請池府千歲渡海來臺,平安到達苓子寮墾荒,池府千歲先供奉於蔡氏家中,當時附近部落一片荒蕪,池王爺庇護先民墾荒拓地。清康熙52年(西元1713年)蔡姓先民醵金360圓興建簡易祖厝供奉池王爺,保境安民,池王爺有了鎮殿之所,神威更加顯赫,當時信徒積極籌募基金,購買土地,以為油香田。池王爺神靈顯赫,香火鼎盛,為當時下寮、頂寮、忠寮、崁頭寮、巷口庄等六角頭庄民之信仰中心。清道光27年(西元1847年),信徒黃大兩發起建廟,當時六角頭耆老在現今下寮蔡土美住宅後,由池王爺選定坐北朝南,新建廟宇,將廟名命為「保濟宮」,並雕塑池府大千歲,池府三千歲,池府四千歲之金身命祀。
清光緒12年(西元1886年)地方耆老林成物、林成將、洪四海、黃禮矺、黃青咁等,有感於原保濟宮廟地過於狹隘,乃有遷建之議,下寮信士蔡片為感神恩,將位於現址的土地捐出供作建廟之地,各角頭並鳩資4300圓,於現廟址重建保濟宮,建廟之初,建材如紅磚、瓦片均由人工至二鎮(官田)扛回,於清光緒13年(西元1890年)竣工落成。後巷口庄因新廟距離太遠,乃商得分迎池府大千歲返庄膜拜,從此保濟宮的信徒只剩五角頭。日據昭和3年(民國17年),董事林惜、黃硈、楊松、黃逑、洪前、何福等曾發起整修一次。
日據昭和12年(民國26年)抗戰開始,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政策,到處焚毀寺廟神像,本宮鎮殿池府千歲亦未幸俛,被沒收於佳里公會堂北則竹屋,幸蒙中角黃石鑑等信紳出面關涉,於日據昭和20年(民國34年)4月迎回供奉。民國49年境內五角頭耆老林四啟、黃美同、楊戊己、黃賴、蔡物、林元全等,發起募捐,剪粘油漆,廟貎煥然一新。民國67年,召開董事會暨信徒大會,董監事會改組,由林通和接任董事長,並積極推展廟宇重建事宜,於民國69年農曆10月動工拆除舊廟重建,於民國73年6月竣工落成為現廟貎。
左右偏殿至聖先師孔子與註生娘娘
已有百多年歷史之池府千歲
來臺已有354年歷史之開基池府千歲
未穿蟒袍之開基池府千歲(翻拍該宮之照片)
早期鎮殿之池府千歲
鎮殿池府千歲
由於池府千歲的源由在台灣有兩派說法,ㄧ為南鯤身五府千歲派,ㄧ為大陸馬巷元威殿池府千歲派。南鯤鯓代天府池王爺為唐朝36進士之一,馬巷池王爺為明朝官員,二者年代不同相差近千年,且名字不同,南鯤鯓池王爺為池夢彪,馬巷池王爺池逢春,雖然成神均為百姓吃下瘟神毒藥,但來源不同。蔡師兄說曾請示池王爺,表示與南鯤鯓不同,不用到南鯤鯓進香,祖廟在大陸福建,因此該宮從未到南鯤鯓代天府進香。
有關該宮之沿革記錄資料來源該宮官網臺南市將軍區苓子寮保濟宮沿革誌及蔡師兄所提供本宮建廟延誌之文字記載,並感謝蔡師兄帶至內殿拍攝開基池府千歲及百年池府千歲神像及詳細講解說明池府千歲之淵源,感恩!
廟址:臺南市將軍區苓保31號
電話:06-794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