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桃園市大溪區齋明路之齋明寺,國家三級古蹟,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神,創建迄今已有179年之歷史,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曾在這裡擔任住持,平日香客遊客眾多,為桃園市地區正統佛教寺廟之一,該寺緊臨大漢溪,風景優美。
於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代)桃園大嵙崁農民李阿甲皈依三寶後,渡海赴大陸南海普陀山法雨寺出家受戒,法號性悅,返臺後結草庵於此,靜修渡眾,供奉由南海普陀山請回之觀世音菩薩,寺名「福修宮」,這是齋明寺與正信佛教在大嵙崁一帶扎根的初始。清同治12年(西元1873年)第二代住持黃士琴居士時,邑紳發起獻地,改建瓦葺堂宇,更名「齋明堂」,當時齋教龍華派盛行,因應機緣,法脈轉承龍華。日據明治44年(西元1911年)笏三代住持胡阿九居士任內,士紳江健臣、黃近水、江連枝等諸氏發起募建擴大殿宇及東西廂,於日據大正元年(民國元年)竣工。
日據大正15年(民國15年)第四代住持江連枝任內,禮鼓山湧泉寺聖恩法師,法號雪年法脈再轉承鼓山曹洞宗,舉辦在家受戒會多次,渡眾最力。第五代住持江澄坤居士增建第二進東西兩廂房。日據昭和4年(民國18年)在寺後面興建萃靈塔。日據昭和12年(民國26年)日本政府實施皇民化,應信眾要求乃與日本曹洞宗連續,易名「齋明寺」。第六代住持江張仁居士,全面整修寺宇,建造本寺入口齋明橋,擴展參道,並於民國67年改修增建萃靈塔,民國87年第六任住持江會觀居士力邀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接任第七任住持,齋明寺終回到性悅法師的開山本懷,回歸正統佛教
179年前性悅法師由南海普陀山恭請回臺之觀世音菩薩(本張照片分享自該寺官網)
鎮殿觀世音菩薩
有關該寺之沿革記錄資料來源為齋明寺官網齋明寺簡介及齋明寺沿革牌之文字記載
寺址:桃園市大溪區齋明街153號
電話:03-38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