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北市中山區大直之福德爺宮,又稱下塔悠福德爺廟,又名下塔悠金玉禪寺,創建迄已有233年之歷史,原供奉福德正神為主神,於民國76年重建為二層樓建築,二樓供奉龍山寺分靈之觀音佛祖,一樓福德正神,本廟是基隆河截彎取直唯一沒被拆遷的廟宇,因此香火鼎盛。
於清乾隆50年(西元1785年),塔悠庄民鑑於農閒時,應有一適當場地供休閒集會之用,乃倡議醵資置地,即以石板石條構成一小廟供奉土地爺,自此每逢年節農閒,或為祭祀演戲等活動,就有人潮聚集在廟埕,熱鬧非凡,成為塔悠庄民最佳聚集場所,土地公埔之名不脛而走。日據明治31年(清光緒24年西元1898年)日本政府編定為松山下塔悠段二二二番地,面積七厘二毛,記所有權人福德爺,管理人為許源成,歷時113年未變更過。日據昭和6年(民國20年),土地公廟歷經風雨摧殘,殘破不堪,由地方人土斥資,在原地以磚瓦重建。
以艋舺龍山寺為貿易營商集會場所的頂郊三邑人,在咸豐年間為感謝頂下郊拚中塔悠庄及林口庄幫助打敗下郊的同安人,遂將廟內兩尊觀音像分別贈給此兩庄。林口庄民將神像放於竹林山觀音寺。至於塔悠庄的觀音神像,原先並無寺廟安置,遂供奉在許姓人家的三合院。民國62年中山高速公路的興建,三合院被徵收拆除,才在下塔悠的福德爺宮旁築一小廟供奉。
民國73年秋,下塔悠庄輪值12年一次的祈安建醮法會,地方發起捐獻建醮基金及丁口錢,事後結餘新台幣10餘萬元,經地方仕紳發起將該款項參與擴建土地公廟後,一呼百應,並組成重建委員會,發動募捐,經各界善信大德踴躍捐款,於民國74年初動工興建,於民國75年竣工落成,於同年3月21日舉行入火安龕大典,一樓福德正神,二樓觀音佛祖。
民國80年臺北市政府整治基隆河截彎取直。本廟位於整治範圍內,責令限期拆除重劃,唯經信徒及廟方執事人員極力爭取刕方奔走,陳情、懇託,歷經多位民意代表及有力人士鼎力相助下,歷經5年之奮鬥,最後終以成女財團法人之合法權益為主體,承續廟產而原地保留。本廟為基隆河二次截彎取直範圍內30餘座廟唯一原地保留之廟宇。
二樓鎮殿觀音佛祖
有關該宮之沿革記錄資來源為該宮下塔悠福德爺宮沿革碑及維基百科下塔悠福德爺宮有關觀音佛祖部分之文字記載
廟址:臺北市中山區大直金泰里敬業三路196號
電話:02-2532241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