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南市白河區關仔嶺風景區內之火山碧雲寺,為國家三級古蹟,供奉觀音佛祖為主神,創建迄今已有307年之歷史,觀音佛祖神威顯赫,香火鼎盛,信眾遍全省,該寺倚背秀麗的枕頭山,面迎廣闊的嘉南平原,是全臺唯一得天獨厚的靈山勝境,為靈山修行者必到之廟宇。
清康熙40年( 西元1701年),第一代開山祖師釋應祥,由福建省泉州府名剎開元寺奉請一尊觀音佛祖聖像,渡海來台,從竹仔港( 今高雄縣永安鄉)登陸上岸,隨後寄居於阿公店(今高雄縣岡山鎮),數月後為了尋找更適合參禪悟道的環境,再奉迎觀音佛祖遍遊南部各大叢林,最後於枕頭山下(今台南縣白河鎮仙草埔)暫且落腳。時光荏冉,歲月如梭,如此過了數年,由於應祥師通徹孔孟之學及勘輿之術,發現於枕頭山南麓半山腰有一處「半壁吊燈火」之靈穴更適合靈修參禪;應祥師遂獨自帶著觀音佛祖上山,披荊斬棘,草建茅堂,即為為本寺之前身。
清嘉慶3年(西元1803),有安溪、土庫、番社(今東山鄉)儒生林啟邦等八位,因仰慕應祥師學養品德,而與一書僮前往拜師苦讀。清嘉慶11年(西元1806)前往福州趕考,連書僮九人皆應試登科,九人感佩觀音靈佑,於是合資大銀千兩,購買當時師徒所開墾的田地(俗稱九股仔,今碧雲公園),捐作寺產,並於清嘉慶13年(西元1808)正式興建寺廟,稱為碧雲寺。
由於碧雲寺財力拮据歷經嘉慶、咸豐及光緒等年間次第興建完成,本寺右側豎立一塊清嘉慶16年( 西元1811年 ) 的「玉枕火山碧雲寺募為緣業碑記」,以資佐證,碑記內容大意如下:碧雲寺為嘉邑名勝,觀音大士英靈遠庇早已膾炙人口,然而寺無緣業,僧家難為無米之炊。清嘉慶16年( 西元1811年 ),張士輝等二十善信,計鳩銀三百二十六圓,買糞箕湖山腳墾田,大武龍派社番目荒埔園,永為寺中香煙,以迓神庥。碧雲寺於民國86年,由內政部評定為三級古蹟。民國89年縣政府研擬修護碧雲寺計畫。碧雲寺之觀音殿、山門、寺埕列為古蹟範圍於民國90年5月動工整修,於民國94年1月整修竣工為現廟貎。
玉枕龍泉水
準提佛母
鎮殿觀音佛祖
關子嶺碧寺最膾炙人口的奇故事要屬出米洞了,出米洞位於碧雲寺山門的右側外,為兩塊岩石縫底下一個小洞,相傳從前出米洞會自動漏米出來,恰恰足過寺中使用,後來有位貪心的僧人偷挖一整晚,並將米佔為己有,從此出米洞不再出米了。這個故事就啟示世人做人不可太貪心!
另有一則傳說,日據時代民眾起義,寺方將米藏於洞中,要用時再從石洞中取出,因被路人瞧見,以為石洞會出米,於是稱為出米洞!(關子嶺出米洞介紹板)
有關該寺之沿革記錄資料來源為火山碧雲寺官網創建沿革之文字記載
廟址:臺南市白河區仙草里火山1號
電話:06-6852811 FAX:06-685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