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桃園市龜山區華亞工業區附近之樂善寺,供奉觀音佛祖為主神,創建迄已有224年以上之歷史,該廟原為大眾廟,廟名「大坪頂大眾廟」,後於181年前改奉觀音佛祖為主神迄今,觀音佛祖神靈顯赫,香火鼎盛,為龜山區大坪頂地區及附近廠商員工之信仰中心。
於清乾隆年間,地方先賢善士為安息義塜魂魄,募款在水浘小段85地號上興建而成,名為「大坪頂大眾廟」,主祀大眾爺,坐東朝西。清乾隆59年(西元1794年,廟中沿革碑為1790有誤),先賢張克隆捐獻水浘一帶土地40餘甲,供作義塜及廟產,其積善修德奠定樂善寺發展根基。清道光2年(西元1822年)因建廟已久,樑柱日腐,丹青剝落,經先賢蔡延遠倡導,發起募捐,並遷建至水浘小段43號,坐南朝北。
清道光17年(1837年)先賢鄧日暖由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恭迎觀世音聖像一尊來臺供奉於大坪頂大眾廟主位,廟除大眾爺外,再添地藏王菩薩,關聖帝君,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及十八羅漢為副神,並改廟名為「樂善寺」,並由鄧日暖出任廟祝。清光緒11年(西元1885年)張李成等地方仕紳,見義塜土地多半尚未築墳,任其荒蕪殊為可惜,協議放租,由附近農戶耕作,租金作為油香之資。日據明治28年(西元1895年)日本據臺後,全面測量土地,本寺所有土地皆以「樂善寺觀音佛祖」名義登記,管理人為廟祝鄧耳提及林惷英。
日據大正13年(民國13年)鄧木生,陳先等善士,鑑於寺屋狹小簡陋難以容納日多之香客,發起遷建於原地稍移西側處,坐向不變,祭典方式並經議定,以四股輪任值年祭典,一、坪頂,大湖,頂湖,下湖為一股(現大崗里)。二、苦苓林,埤寮,菜公堂,山尾,后厝一股(現公西里)。三、垹坡,牛角坡,水浘為一股(現樂善里)。四、樟腦寮,嶺頭,大埔,西勢湖為一股(現舊路里)。每年二次,正月15日慶祝上元,8月1日慶讚中元,至民國50年間順應國民政府號召,中元普渡改為7月15日舉行。
民國42年政府實耕者有其田政策實施,將本寺放租之10餘甲土地放領於佃農,管理人楊春木,鄧遜時善士提領土地實物債券,隨後將債券變賣,興建右邊廂房及戲臺。民國43年鄧遜時先賢發動募款重修。民國47年本寺所保留之30餘甲土地,又被臺灣省政府接收編為龜山鄉第三公墓,並派員管理收費,納入公庫,至此廟產已被掏空,財源中斷,油香枯竭,寺況日漸凋零,雖經歷任管理人各方努力,可惜效果不彰,寺廟日漸破損,香客稀少。民國58年起,管理人鄧復生善士立意振衰起敝,以自費興建拜亭,廟庭,廁所,寺道舖柏油,設立指示牌,圖招來香客,惜成效欠彰。蔡登山善士亦曾多次召開會議倡言修繕,卻因財源無著,數次動土卻無法開工,寺廟漸朽香客冷清,寺前常空無一人,天雨漏水,景況淒涼。
至民國68年地方人士不忍舊寺破損殘敗,協議由龜山鄉長李總集先生,鄉代會副主席李總立先生,代表楊健安先生,樂善村長黃榮春先生,大崗村長蘇明發先生及公西村長楊明遠先生等,發動重新招募信徒,以會費成立基金,組織管理委員會,推舉時任縣議員蔡長楓先生為主任委員,聘李冰堂為總幹事,決議由舊廟後重建,隨即展開全面募捐,信眾熱烈響應,同年5月8日奠基,11月18日竣工落成,舊廟所有神像全請入新殿。民國69年龜山鄉公所終於歸還3分之2廟產,廟方順利接管收費,至此建寺資金無虞,同年間因歷年信眾多所易動,原先四股輪值祭典合併為三股。本寺歷經民國71年陸續整建,至民國93年全部竣工,於民國94年12月22日(農曆11月22日)起連續5天舉辦樂善寺乙酉年慶成祈安五朝圓醮慶典。
註生娘娘
天上聖母
福德正神
後殿一樓鎮殿大眾爺
文殊菩薩與藥師如來佛
阿彌陀佛與普賢菩薩
南斗星君與三清道祖
後殿三樓鎮殿玉皇大帝
地藏王菩薩
關聖帝君
鎮殿觀音佛祖
有關該寺之沿革記錄資料來源為該寺樂善寺沿革碑之文字記載
廟址:桃園市龜山區樂善里樂善街206巷72號
電話:03-328146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