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淡水老街市場內之龍山寺,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神,創建迄今己有160年之歷史,為國家三級古蹟,觀世音菩薩威靈顯赫,平日香火鼎盛,香客眾多,己成為淡水地區觀艱世音菩薩之信仰中心,是分靈於福建泉州晉江府安海鎮龍山寺,也是臺灣興建5座龍山寺之一,全省以龍山寺命名的寺廟有─艋舺龍山寺,鹿港龍山寺,府城龍山寺,鳳山龍山寺,淡水龍山寺。
十七世紀清朝順治、康熙年代為對抗明鄭部隊,福建沿海實施遷界封海,龍山寺為少數未被拆遷的寺廟,因安海為主要航運渡口,三縣民眾渡海來台,往往在此祈禱,平安抵台,順利發展後,醵資興建大廟,便溯源以安海龍山寺為祖廟,分靈奉祀。清代咸豐年間,台灣北部陸續發生激烈械鬥,尤其咸豐3年(西元1853年)的泉州頂廈(下)郊拼及咸豐9~10年的漳泉械鬥,規模最為龐大。而以清咸豐3年(西元1853年)的頂廈(下)郊拼,影響最為深遠,頂郊是由泉州晉江、惠安、南安三縣(邑)移住民後裔組成,而廈(下)郊則是以泉州同安縣移住民後裔組成,因爭奪淡水河航運渡口權益而爆發激烈械鬥。
淡水晉江、惠安、南安三縣(邑)移住民雖因參與興建福佑宮已組有各自的神明會,但是仍屬各自為政。為因應族群械鬥的情勢,三邑人便在船頭行「德春行」老闆黃龍安的號召下,決定在滬尾街興建一座龍山寺做為凝聚三邑人的信仰中心。三邑後裔雖熱心捐款,但卻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土地興建,最後才由洪光(江)海、光城兄弟捐出祖產土地做為廟地。從清咸豐8年(目西元1858年)3月的立碑及大殿石柱當年冬季的落款年月,龍山寺主要建築架構在咸豐8年已大致建造完成。龍山寺興建後,在清末、日本統治及光復初期都有整修,民國70年代初期則有一次大規模的整修,雖有添加一拜亭,但因建築工法依照傳統做法,保留原有風貌,而獲得古蹟專家肯定,於民國74年8月被審定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有關該寺之沿革紀錄資料來源為該寺之官網淡水龍山寺建廟淵源之文字記載
地址:新北市淡水區中山路95巷22號
TEL:(02)2621-4866 FAX:(02)2622-914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