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天后宮,是國家三級古蹟,後改為縣定古蹟,供奉天上聖母為主神,創建迄今已有210年之歷史,是內埔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蹟,緊臨昌黎祠。清光緒20年(歲次甲午)臺灣割讓給日本後翌年清光緒21年(歲次乙未)發生抗日行動,六堆人即是在選出正副大總理來指揮作戰,該廟因位於內埔之故,也有稱內埔天后宮,天上聖母神威顯赫,香火鼎盛,為內埔地區之信仰中心。
於清嘉慶8年(西元1803年),六堆義軍領導人鐘麟江先生率領信眾至湄洲島聖母祖廟分香,返台後即倡建『天后宮』迄今。在蔡牽於清嘉慶5年(西元1800年)首次侵攻鹿耳門,引發蔡牽之亂期間,鍾麟江先生率眾於清嘉慶7年(西元1802年)渡海至廈門後轉往湄州島分香,返回內埔後遂倡建天后宮,共募得4411兩,於清嘉慶10年(西元1805年竣工落成。於清道光28年(西元1848年),天后宮已有傾圯之象,六堆各莊遂推舉內埔第一位舉人鐘桂齡先生,主持重修天后宮工程,於清道光29年(西元1849年)10月擇期開工,於清咸豐元年(西元1851年)12月竣工落成,現廟中之石柱即於鐘舉人修廟時之石柱保留迄今。
日據大正2年(民國2年度春進行重修,由鄉紳劉金安先生、李石華先生等人發起重修建天后宮,並興建觀音廳,使得天后宮與昌黎祠連成一體。日據後期日本實施皇民化運動,天后宮神像被潮州郡役所沒收,開基神像被毀,改奉大麻日神,臺灣光復後由內埔鄉長鍾梅貴、高雄參議員鍾桂蘭、前內埔第一保正李福謙、老埤國民小學(今內埔崇文小學)校長鍾立珍及內埔信用組合職員陳玉蓮等五人上書請官方送歸神像,次民國36年進行天后宮重建,但文物已大量流失。本廟於民國64年重作廟宇彩繪,於民國84年進行重修,民國86年竣工落成為現廟貎。
廟中龍柱己有163年歷史。
咸豐戌午年(西元1858年)之匾額
註生娘娘
福德正神
開基聖母神像己被日人毀壞,此尊聖母是後來再雕刻的,並非開基媽
鎮殿天上聖母
有關該宮之沿革資料為維基百科-六堆天后宮之文字記載,並依據廟中師兄口逑,並感謝師兄講解廟中神尊之來源,感恩!(109年8月28日部分沿革更新)
廟址:屏東縣內埔鄉內埔村廣濟路164號
電話:08-7795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