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先民隨鄭成功入台灣定居今洲仔尾今永康鄉塩行,適時隨先民來台以天上聖母神像威靈顯赫乃建天后宮朝夕膜拜。清康熙年間官府令闢塩田于廟北曰洲仔尾舊埕,清雍正4年(西元1726年)分設洲南洲北兩場,先民乃隸屬洲北,清乾隆23年(西元1758年)10月洲北為暴風雨催毀,村民遂遷至埔頂大寮今七股鄉一帶續營塩業,清道光2年(西元1822年)7月曾文溪洪堤塩田盡失,遂再轉徙於今之舊埕,昔舊埕一片荒蕪滿目瘡痍,幸聖母神靈降輦疏河道築大堤定阡陌致塩事得以順利開展而定日後長住之居之基。
先民胼手胝足勤造家園,為維生計,又出海漁撈,某日突於海汕得池府千歲,今開基池王金身,乃迎回膜禱,果神威大顯救難鮮厄澤及群黎,迨至日據大正10年(民國10年)始於庄南今活動中心興建公祠,名福安宮供奉祀神祇,厥後南鯤鯓五府千歲代天巡狩特飭開基池王為南巡之頭轎先鋒,而降邪平冤功績卓著,為此乃增祀李池新池王吳府千歲中壇元帥鎮庄保境佑民,斯時福安宮香火鼎盛,各地信徒乃競相迎請咸感其靈,抗戰期間日人無道拆廟焚神,然池王神威顯赫,本宮諸神幸免於難,嗣後建集合所,仍奉列神於所中,且迎恩公朱府千歲入祀,然庄民深懷愧對屈就神祇之情,光復初期乃有建廟之議,民國42年乃擇今址斥資營建並增東西兩廂,蓋先民樸離洲仔尾輾轉遷徙仍不忘聖母靈儀,每年必定期恭迎聖駕返境然為答神祇猶感不便,乃奉聖母令合祀中殿晨昏獻香,以示感念。
韶光荏苒,又歷廿十餘載,民國66年信徒感於神靈庇護遶境綏和旅外有成鑑於祠簷斑駁,墻墁剝落歷久未修為酬神庥,為壯廟貌,乃合議重建,一時響應,熱烈捐輸踴躍,旋即鳩工庇材經神人戮力,旅外與庄內共事櫛第沐雨停辛佇苦歷三載有餘,此莊嚴肅穆宏偉壯觀之廟宇於焉告成,而內殿增祀鎮殿五府千歲及兩側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外,並恭迎天后宮天上聖母三媽金身返宮以佑爐下,以為薪傳。
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
中壇元帥
鎮殿吳府千歲
鎮殿府千歲
開基池府千歲
鎮殿五府千歲
以上二張照相引用自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福安宮,感恩!
有關該宮之沿革記錄資料來源為該宮舊埕福安宮沿革碑誌及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福安宮之文字記載
地址: 臺南市北門區北門里舊埕49號
電話: 06-7862025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