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南市北區開基玉皇宮,供奉玉皇大帝為主神,建廟迄今已有352年以上之歷史,民間俗稱舊天公廟,昔日府城鎮北方,建於明鄭時代,為臺灣最早奉祀玉皇大帝、玉皇四殿下、玉皇三公主之首廟,平日香火鼎盛,與臺灣首廟天壇同為臺南市二大天公廟。
明末,有漳泉人士至臺灣之地尋求發展,出發前至家鄉廟求筶恭請玉皇大帝、玉皇三公主娘娘香火及玉皇四殿下木雕神像乙尊,隨身供奉至臺發展,以求平安渡過黑水溝,於平安抵達臺灣臺南之地,在尖山定居,將香火及神像在尖山之頂,建一天壇供奉,成為臺灣奉祀玉皇上帝之始。玉皇四殿下神威顯赫,顯世濟民,遂於明永曆24年(清康熙9年、西元1670年)鳩資建廟,廟名為玉皇太子宮,奉祀玉皇四殿下為主神。
同年鄭軍隨屬李世輝身染重症,其子李世金(人稱四舍)早聞玉皇太子宮之神靈顯赫,急至玉皇太子宮設立香案,代父禱求疾病早日痊癒,並許願其父之疾如日癒,要勸募居民及軍官將士捐款擴建廟宇,祈後不久其父之疾果真痊癒,世金即號召居民及營中各官士兵就月糧食各一錢,得金900圓,加至擴建玉皇太子宮,修擴完工,居民皆呼為四舍廟。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臺灣歸隸清朝,清廷駐兵於臺郡尖山及馬房山設總鎮營管制臺灣,清康熙27年(西元1689年),總鎮官楊文魁視察島史事,發覺玉皇太子宮之神靈顯赫,濟世救民,乃重修宮殿並奉祀,成為清代官兵所奉祀之廟宇之一。
清嘉慶5年(西元1800年),尖山一帶地震,廟身年久失修,宮內樑柱受震害崩塌,鎮北坊仕紳許茂盛、陳登生、蔡廷杰、徐玉勤、柯再得等人發起重修廟宇,四處廣募緣金,大行重建修廟,聘請福州師雕塑玉皇上帝、玉皇四殿下、玉皇三公主娘娘之大型軟身金身(現供奉於正殿)及三官大帝、張府天師、南北斗星君、月老星君等神像,故乃尊奉玉皇上帝為主神,並改廟名為「開基玉皇宮」,玉皇四殿下遂從主祀成配祀,廟名開基,乃其早於荷據時期即到臺灣,也可證為開臺古廟之一。
清光緒13年(西元1887年),廟宇受風雨侵蝕損壞,士紳陳雨水、柯粒記、蘇協記等再鳩資修繕,並增建偏殿乙座,由仕紳吳、柯二家捐獻,另添塑王靈天君、註生娘娘、司命灶君等神像,另於廟前古松外建九重式照牆乙座,日據大正3年(民國3年),仕紳蘇丞如發起修茸,至大正8年(民國8年)竣工完成並舉行三朝慶成醮建。日據昭和9年(民國23年),由負責人李會川、楊再生、陳和尚、陳金連、王旌與里民蘇丞如、洪松、黃振忠、郭明章、周天生、林世鴻、張純、張成、曾賜及仕紳陳鴻鳴、辛西淮等人向臺南州內外勸募,擴大規模改建。
二戰之期,宮殿遭受砲彈襲擊廟牆塌落,神像均未受損,里民皆將神像遷祀至祀典興濟宮暫祀,臺灣光復後,於民國35年,由舖戶李會川、鄭燕文、高阿流、吳老旺、曾賜、李天賜、梁大松、吳篤昇、鄭成、陳煥明、李丁木、謝萬發、林老英等士紳耆老發起建廟,各舖戶民眾鼎力出錢出力,建於現廟址,於竣工後,於是年6月6日舉行恭迎玉皇大帝暨諸神回鑾安座大典,市內之廟宇皆出轎恭迎玉皇大帝回鑾安座。本廟於民國46年整修,民國48年修建完工並啟建三朝祈安清醮,並成立管理委員會,民國64年整建虎邊偏殿,民國67年完工為二層樓,並建醮三天以資慶成。
民國68年,經信徒大會決議,放棄入古蹟之列,修建正殿並增購土地以擴建廟殿,由車宗哲先生、蔡炎炭先生再度發起修建,組織修建委員會,經十方信眾踴躍捐款,於民國72年底完工,民國73年農曆正月6日午時,舉行玉皇大帝及諸神安大典,同年舉行慶成祈安三朝清醮。民國77年,為求廟身完整四正,增建東南方偏殿,民國81年,由臺南紡織吳修齊先生及三新紡織吳俊傑先生捐獻三重式巍峨牌樓乙座,民國82年購地增建太歲殿,於民國83年全部竣工落成為現廟貎,同年10月在管委會主委邱蝶策劃下,舉行開基玉皇宮甲戌年慶成祈安正五朝清醮大典。
一樓正殿三官大帝
二樓右偏殿
斗姥元君
月老星君
二樓左偏殿
玉皇四殿下
五文昌帝君
觀世音菩薩
太歲殿斗姥元君
盤古大帝
二樓凌霄寶殿
玉皇四殿下與玉皇三公主娘娘(金身均為清嘉慶5年所雕塑迄今已有222年歷史)
鎮殿玉皇大帝(金身為清嘉慶5年所雕塑迄今己有222年歷史)
有關開基玉皇宮之歷史沿革記錄資料來源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開基玉皇宮之文字記載
廟址:臺南市北區佑民街111號
電話:06-2240267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