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臺南市中西區之臺灣首廟天壇,供奉玉皇大帝為主神,建廟迄今已有361年之歷史,昔日為府城最高點-鷲嶺之上,別稱臺南天壇,民間俗稱新天公廟,原為鄭氏王朝祭天之祭壇,至清咸豐4年(西元1854年)才於原址建廟立壇,為直轄市市定古蹟,與開基玉皇宮同為臺南市二大天公廟。
明永曆15年(清順治18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率兵自鹿耳門登陸收復臺灣後,官方的祭天天壇即設於鷲嶺,該小丘即為臺南天壇現址,因該地頗為平坦,台語亦稱天壇天公埕。自此,此地點成為鄭氏王朝統治者每年祭祀上天的場所。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明鄭滅亡後,明鄭王朝君臣官兵眷屬十萬人,俱遭清政府下令強制遷入中國內地18行省,天壇遂不再舉行任何祭典儀式。
明鄭滅亡後,府城地區輪值天公爐活動仍於當地依例輪值舉行,於每年農曆正月初九玉皇大帝聖壽的「天公生」當天,用擲杯方式選出爐主,並由當年值年爐主,安置天公爐爐主民宅大廳中奉祀,一直沿用到清道光30年(西元1850年)後因漢人來臺移民漸多,信眾有增無減,於是當地仕紳研擬於原天壇現址建廟安置天公爐,而輪值爐主則成為該年度廟宇經費資助人。
清咸豐4年(西元1854年),府城官民共同集資興建廟宇,於同年8月動工,清咸豐5年(西元1855年)工落成,供奉玉皇大帝聖位,為臺灣史上首座壇廟。由官民合建的天壇,以聖牌而非泥塑木雕神像祭祀玉皇大帝的廟宇,天壇於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清光緒19年(西元1893年)整修,其中以日據明治32年(西元1899年)的整修幅度最大,迄今廟宇原貎亦為當時所修竣模樣,天壇歷經民國38年、民國71年及民國85年經過規模大小不一的整修,亦同時增祀神明。
左邊武聖殿
註生娘娘與天上聖母
月老星君
岳武穆王
福德正神與延平郡王鄭成功
鎮殿關聖帝君
左邊太歲殿
南北斗星君
歲次壬寅值年太歲賀鄂大將軍
鎮殿斗姥元君
後殿三清道祖
鎮殿三清道祖
先總統蔣公所賜匾額
鎮殿玉皇大帝神牌
有關天壇之沿革記錄資料來源為維基百科-臺灣首廟天壇之文字記載
廟址:臺南市中西區忠義路二段84巷16號
電話:06-2227983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