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義學位於臺灣新北市板橋區,是板橋林本源家族為了促進漳泉和諧而成立的書院,迄今已有145年之歷史。而「大觀」之名,則是因為義學前有大屯山、觀音山對峙之景,故稱大觀,而當時漳州人多住在大屯山附近,泉州人多住在觀音山附近,「大觀」一詞亦有藉由兩山來象徵「漳泉一家」的含義。該建築於民國74年年8月19日公告為三級古蹟,現為新北市的直轄市定古蹟。目前大觀義學同時也是大觀幼稚園的所在地,仍具有教育機構的功能。
清中葉時期,板橋一帶漳州人與泉州人常發生械鬥,爭奪土地或水權。為了能讓漳、泉之間和睦相處,身為漳州人領袖的林維讓、林維源將妹妹許配給泉州裔舉人莊正,而後在清同治2年(西元1863年)建立大觀學社,在莊正主持之下,廣收漳、泉子弟,讓他們一同讀書。清同治12年(西元1873年)擴大規模,增築房舍,改名為「大觀義學」。此外林維讓、林維源與莊正又在義學合辦「大觀書社」,每月舉辦集合漳泉雅士的聚會,一同品評詩文。
為了義學的發展,板橋林家禮聘如謝穎蘇、呂世宜等名人碩彥來擔任教席。而義學對板橋的文風亦頗有影響,在道光年間板橋地區尚無舉人生員,到了光緒年間則有出了兩名貢生與19名生員。到了日治時期,大觀義學成為枋橋公學校(今板橋國小)創校時的校舍,直到日據眀治41年(西元1908年)公學校才搬到新校舍。之後於日據大正5年(民國5年),財團法人大觀書社成立,首任董事長為板橋林家的林熊光。日據昭和2年(民國16年),板橋林家在大觀義學成立「私立板橋幼稚園」。
二次大戰後,幼稚園一度停辦,義學也暫處荒廢狀態。後來板橋鎮長楊水生在民國49年倡立「大觀書社管理委員會」,推舉板橋林家林熊祥為董事長。三年後民國52年,書社登記為財團法人,並從大龍峒的孔廟分靈治大觀義學奉祀,大觀義學因而成為臺北縣祭孔之處。民國56年大觀幼稚園在義學的左右廂成立,使得義學再次成為教育設施。
文昌帝君
倉頡先師
大成至聖先師神位
有關該義學之沿革記錄資料來源為維基百科大觀義學之文字記載
廟址:新北市板橋區黃石里西門街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