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新北市蘆洲區之湧蓮寺,原名佛祖宮,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主神,創建迄今已有156年之歷史,觀世音菩薩神威顯赫,信徒遍及全省,平日香火鼎盛,香客眾多,為蘆洲地區民眾之信仰中心。
於清朝穆宗同治元年(西元1862)9月,當時位於浙江舟山列島之南海普陀山隱秀寺,有二位比丘名大機(日本人)及林(中國人)攜帶南海通教主觀音佛祖尊像(即本寺鎮殿祖及善才龍女共三尊)搭帆船欲赴外地募緣,出航遇颱風,帆船漂靠至台北渡船頭(淡水)清晨遇見李佑(本鄉頂竹圍人)欲搭渡船到迪化街行口做生意,見過兩位比丘並答應若當日生意順,利回程一定前來進香,當日李佑生意特別順利提早收擔,依約返回帆船進香,結因香爐發爐,經請示觀音佛祖指點,佛祖欲進住蘆洲樓子間口(現址)。
經通報本鄉總理李宴林及鄉民後,全鄉表示歡迎,於是信眾依佛祖之指示決定供奉,地點及安座方向(其背靠觀音山正峰)並以茅立廟。早期因為湧蓮寺極富盛名,外地信徒亦多,有富商認為交通不易,需先乘船至新莊港口,舟車勞頓方至蘆洲。因此,欲將廟移至交通便利的新莊,多次請求,卻不得到神明應允,後富商三次敲鑼打鼓迎神遷徙,三次皆遇暴雨,再請神諭,果真不得允許。
蘆洲一帶原為泉州府移民的地區,嘉慶年間,海盜侵犯淡水,蘆洲壯丁立刻組織隊伍,去救助淡水的泉州移民。而新莊、林口一帶的漳州、客家移民,卻乘機進犯蘆洲,蘆洲留守者於是祈助於國姓爺,神諭指示以婦女偽裝成壯丁,大張旗鼓欺敵,並連夜召回支援淡水的人馬,蘆洲後來果然得勝。而此國姓爺現奉於此寺後殿。
於清同治11年(西元1872)由本鄉總理李宴林,總董李清水等鳩眾新建易茅以瓦,並增祀十八羅漢護法及韋馱,伽藍。日治大正8年(民國8年)佛祖花辰(農曆2月日19九日)由區長蔡學韜,秀才李聲元以及十三保,保正為倡首,廣大重建為前後殿著手興工,前殿供奉觀音佛祖後殿懋德宮增祀國姓爺(鄭成功),民國55年再次重建,現行建築主體則是民國70年再次擴建,成為以鋼筋水泥為主體的現代樓宇寺廟。
二次世界大戰時,不少被日本徵召的蘆洲子弟台籍日本兵,皆往湧蓮寺求取平安香火,方投軍旅,戰後,許多返鄉軍人陳述了他們所遇的神蹟。甚至,有居民宣稱看到艋舺龍山寺與蘆洲湧蓮寺的神明同時顯靈,移開美軍的空襲砲彈,避免炸傷無辜。
後殿鎮殿延平郡王鄭成功
玉皇大天尊
目前全省有三尊黃金神像,分別是蘇澳南天宮及大甲鎮瀾宮黃金媽祖,另一尊是湧蓮寺黃金觀世音菩薩,現為全省唯一黃金觀世音菩薩佛像,此尊觀世音菩薩身高6.35台尺,黃金重量375公斤,於民國105年農曆8月19日開光點眼(引用自該宮萬兩黃金觀音佛祖紀念碑)
鎮殿觀音佛祖
(本張照片分享自網路)
有關該寺之沿革記錄資料來源為維基百科蘆洲湧蓮寺之文字載
地址: 新北市蘆洲區得勝街9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