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南鯤鯓代天府廟後之萬善堂,供奉萬善爺囝仔公為主神,建廟迄今應有200年之歷史,囝仔公萬善爺與五府千歲共享香火,因此香火鼎盛,神威顯赫,庇護信眾,該廟現有發財金供信眾借用,因此有臺灣本土財神爺之稱號。
囝仔公在生俗姓名均不詳,於清康煕年間,北槺榔山有一位牧童,凛性聰明,稚年父母雙亡,依靠其舅父生活,每天在這翠綠的山峰放牛,一日突然烏雲密佈,驟然下起一陣大雨,這位牧童情急地竄進生滿針刺的林投樹下避雨,突發現欉林內竟有一丈方圓的空地,寸草不生,在大雨中滴水全無,聰慧的他頓感廣闊的宇宙,包羅萬象,從此以後,他每日必來靜坐,滲透宇宙萬物萬象,有一日似入了虛空的境界,得了照明覺知,竟然盤坐在這塊地上,無疾而終,其舅父為他就地草草掩埋,這位牧童得了地理精華,後來成神,成為萬人朝拜的囝仔公。
清嘉慶22年(西元1817年)五府千歲決定遷廟,卜地於槺榔山現在廟址,正是昔日牧童避雨之地,萬善爺聞及五王要佔用該地,即主張先佔權而提出抗議,他說「該地是我生前所佔,埋有銅針為證」,而五王即反駁說「他早渡海來臺時,即看中該地,並埋下銅錢為標記」,雙方各說各話,喋喋爭論,互不相讓,有一日雙方會同本地山神土地到現場履勘,原來銅針正巧插在錢孔之中,充和事佬的福德正神看了這情景,只有搖搖頭,難以判斷孰是孰非了。
因此雙訴諸法力,萬善爺不惜招兵買馬,召集陰兵陰將,和五王一拼到底,頓時雙方展開大戰,神兵鬼魅互相廝殺,槺榔山一帶,每當午後,愁雲漠漠,飛砂走石,有時萬馬嘶聲,兵器交鳴。本府三王吳府千歲,英勇善戰,每戰必身先士卒,致額頭為萬善爺所傷,今三王吳府千歲神像額角一道傷痕,就是當年大戰所留下的英勇記號。正當戰得難分難解時,赤山巖的觀音佛祖適時出面調解,我佛道「雙方和平共存,五王蓋大廟,萬善爺蓋小廟,來大廟進香必來小廟敬獻,共享人間煙火」,一場大戰就此化干戈為玉帛。
有關萬善堂之沿革記錄資來源為財團法人南鯤鯓代天府所印發之2018文化民曆內萬善堂沿革篇之文字記載
廟址:臺南市北門區鯤江里976號
電話:06-786371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