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桃園市大溪區永福龍山寺,係供奉觀音佛祖為主神,分靈於臺北市艋舺龍山寺,創廟迄今已有140多年之歷史,該廟之創建,與永福庄烏塗窟之開發史有密不可分之關係。
大溪鎮永福庄於清同治7年(西元1868年)由墾戶黃龍安昆仲招募佃農七百餘戶,正式開始進入開墾,因與當地原住民之利益相互發生衝突,因此常出草劫掠,盜匪亦常出沒,官府闇弱治亂無方,致人心惶惶,頓使黃龍松無計可施,乃夜宿艋舺「龍山寺」祈求觀音佛祖指點迷津,是夜在夢中佛祖對他說:「無廟不成庄,東邊縛一虎,南邊築一城,生番自平矣!」翌日晨起,仔細思量這四句之深意,莫非應我外號阿廟,必須建一座廟以安民心?!回烏塗窟後,即時請堪輿師相地擇於龍山之陽,興建簡陋草堂三間,也命名為「龍山寺」,再往艋舺龍山寺朝香刈火,並由唐山恭請觀音佛祖聖像回來安座鎮殿,受庄民朝拜,時為清同治8年(西元1869年)。
廟建成後,四方人士聞訊紛紛前來投靠,其中一位姓謝名虎豹,一表人才武藝高強,為人正直不阿, 黃龍松 先生命其守東邊開墾,防禦原住民滋事,今虎豹坑因以得名。另一位黃阿城,誠
實忠厚,槍法精準,命其鎮守南方,就是鳥嘴尖、車寮仔一帶,二位忠義勇士各守一方,無論土匪或原住民前來尋釁,無不鎩羽而歸,烏塗窟遂風平浪靜,庄民安居樂業。
日據臺初期,遭各地義勇軍紛紛抗日,日軍損失慘重,日軍登龍山即本
寺後山,火燒龍山寺,幸有善心人士將觀音佛祖神像請往蜈蚣崙下土地公廟避難,得保存金身。幾年後,有一天保正 顏致雨 先生於午睡時,夢見觀音佛祖對他說:「土地公廟破小,不堪居住,請設法重建龍山寺,以安民心」,於是召開會議,商討復建,公推黃春來、呂建邦、周春魁、黃國柱、顏致雨、黃清流等先進同心協力籌建,於日據大正5年(西元1916年)原址重建土牆紅瓦廟宇七間完竣,恭請觀音佛祖、媽祖(原16份媽祖宮)、土地公合併配祀,易名為「香雲庵」。至民國59年廟宇老舊斑駁,由 蔡阿文 先生及 黃生全 先生二人合力提倡改建,至民國65年,蔡、黃及多位仕紳及里長 黃房枝 先生發起改建,至民國71年全部竣工為現廟貎,民國85年改回原廟名為「龍山寺」。
福德正神與天上聖母
已有140多年歷史之開基觀音佛祖
鎮殿觀音佛祖
有關該宮之沿革紀錄資料來源為該宮2012年所印行之龍山翠徽大溪鎮龍
山寺沿革誌之資料,並感謝師兄告知開基觀音佛祖聖像,感恩!
廟址:桃園市大溪區永福里信義路1125號
電話:03-3875881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