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大溪百吉之復興宮,係供奉開漳聖王為主神,創建於清光緒16年(西元1890年),迄今已有123年之歷史。復興里與長興村地域,自清嘉慶年間即併三層埔地,實施界外隘墾但時墾時廢。迨至光緒14年(西元1888年)春,奉命試辦開墾土地;至光緒16年(西元1890年)四月,因開墾成果略有可觀,墾首林勝源乃奉諭出資招募民眾進山開墾水流東、八結、湳仔溝、舊柑坪、新柑坪、阿姆坪、竹頭角等地區,並改制合併編庄,名為「南雅庄」。幸墾民同心戮力,使得荒野成良田畑地,眾墾民生活漸入佳境。
墾荒之初,墾首林勝源乃召集全部墾戶洽商籌建廟宇一座,以藉神力庇佑以靖妖氛、除穢氣,會議一開,一呼百諾,乃相地於阿姆坪,墾首林勝源出錢,墾戶出力,同心協力興工建廟,同年秋廟宇竣工落成,命宮名為「南雅宮」,並供奉開漳聖王為主神,永鎮南雅自此香火鼎盛,黎庶披德。不料墾戶內良莠不齊,有不務正業遊手好閒之人,勾結原住民圍殺墾民,幸南雅宮開漳聖王神靈赫濯,於清光緒17年5月27日 附身啞童,自阿姆坪溪邊跑回南雅宮開口即說,明28日,番丁欲下山打刧,圍殺墾民,無法扺抗;惟要扺禦,汝等全山墾民、牲畜、家具等,須緊急撤至內柵安全地帶,始能保全。時墾首林勝源也在場,即當機立斷緊急通知墾民全數撤退,當時由先民呂傳應用米籃肩擔開漳聖王神像,林勝源、廖土軟等人均用斗干(背包)抱請眾神像撤退至內柵。果然5月28日 ,番丁大舉下山,放火焚宅,南雅宮也被焚毀,受命墾荒全部拋荒。
至清宣統元年(西元1908年)春,由本鎮大科崁士紳呂鷹揚、江健臣、呂建邦、黃炳南、王式璋、黃玉麟等六人出資,並洽商進山開墾良策,於同年一月再度進山開墾,不數月良田畑地告成。良田告成必須建廟以安民心,遂於原南雅宮舊地重建,於西元1912年全部竣工落成,恭奉開漳聖王為主神並配祀眾神聖,並改宮名為「復興宮」。開漳聖王神威顯赫,阻止多次原住民之出草,並感化原住民。
民國34年臺灣光復,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並在石門興建水庫,擬定民國50年完竣,水庫淹沒區延及新柑坪、舊柑坪、阿姆坪等地帶之水田、畑地、家屋等均被徵收,復興宮亦在內,當時復興宮政府補助新台幣拾五萬五佰元,經草漯(移民新村)、八結(復興里、長興村)、水流東(三民)、角板(復興)等5大聯庄士紳會議,決定將補償金分做5等份,草漯分得2份並分得開基開漳聖王金身,八結1份,水流東1份,角板1份,各自建廟奉祀開漳聖王,並各自至埔頂仁和宮分靈開漳聖王奉祀,自此復興宮一分為四,「百吉復興宮」、「水流東東興宮」、「角板福興宮」、「樹林移民新村復興宮」。本宮於民國50年於現廟地興建,並至埔頂仁和宮刈火安座,經多次整修現廟貎。據師兄解說,當初分家時,本宮分得門檻及大門,有的分到桌子及椅子和香爐。
清宣統元年(西元1908年)時期之門檻
開漳聖王牌匾與復興宮銜牌均是百年前之物件
清宣統元年(西元1908年)時期之大門
福德正神與天上聖母
鎮殿開漳聖王
有關該宮之沿革紀錄資料來源為該宮宮101年印行之桃竹苗區開漳聖王廟聯誼會第五屆第4次大會手冊內之百吉復興宮建廟沿革史誌之記載,並感謝師兄詳盡之介紹,感恩(107年1月10日黃于士師兄補充清宣元年重建復興宮先賢黃玉麟1人,感恩!)!
廟址:桃園市大溪區復興里復興路二段287巷15號
電話:03-3888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