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衙,為草蓋的衙門,又稱「草衙門」,清朝時派遣軍隊駐紮在這裡,草衙也因此成了兵營(朝陽寺以南約 一百公尺 ),由於經費不足,所以用茅草暫時蓋了簡陋的房子充當辦公的衙署,村民就稱它為「草衙門」。又有一說是清代官府,在這裡興建了許多倉庫來囤積軍用馬匹所需要的馬草,因此有草衙的地名。
於300多年前,因福建省梓口枋縣地區發生天災地變,信士林登仁先生即將供奉在朝陽寺之觀音佛祖和溫府王爺神像及寶印(廟方人員說溫府王爺金身及寶印於同時代到台灣)到台灣來,到台灣後到處尋找建廟奉祀之處所,有一天到草衙現廟地之榕樹下休息,於片刻後要恭請菩薩起程時,竟然請不動,後經草衙聚落之居民焚香擲筊後,觀音佛祖指示和草衙信眾有緣,欲在此興基濟世,於是便在清康熙13年(西元1674年)以茅草建廟,供奉觀音佛祖及溫府王爺,廟名以福建祖廟『朝陽寺』為名。
朝陽寺歷經多次整修重建,於清光緒7年(西元1881年)、民國2年重修。於日據昭11年(四元1935年)日人將朝陽寺強徵收為草衙派出所,日本原本不用觀音佛祖神像遷移,但信徒仍將觀音佛祖神像遷至小港鳳儀宮暫奉。至台灣光復後,朝陽寺始歸還並迎回觀音佛祖及溫府千歲。民國46年整建,於民國61年重建,65年落成安座,後經多年整建為現廟貎。
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
神農大帝
池府千歲
溫府王爺,和觀音佛祖一起渡海來台,已有337年之歷史,廟方人員稱,此溫府王爺和東港王爺是同一位,比東港王爺還早到台灣30幾年。
觀音佛祖神像,於西晉武帝九年(西元273年)雕刻於廣東省而奉祀於福建省,距今已有1738年之歷史!
有關該宮之沿革歷史,參閱該宮印行之草衙朝寺創寺史記及主委先進們之口逑,並感謝開啟內殿拍攝開基觀音佛祖及溫府王爺神像,感恩!
廟址:高雄市前鎮區草衙中街34號
電話:07-831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