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壯圍鄉過嶺村,位於宜蘭平原東北部的海岸沙丘之西,距海僅200公尺 ,村落居民沿沙丘西麓而居,東有沙崙高約10公尺 ,清朝時有大陸福建漳州人氏墾荒,嗣後又有苗栗歐南鎮遷入本處從事農漁業,由於境內居民駕舟從事漁工作,均須越過東方沙崙,因此村民取名『過嶺』。
「壯圍」原為平埔族所居住,嘉慶七年,吳化(吳沙之姪)部屬九旗首之陳孟理(或說陳明燈)見此地土壤肥沃,率眾劃界管墾,因無天險可守,只有青壯年圍屯聚居,而稱為「民壯圍堡」(所屬民莊十七所),此即「壯圍」名稱由來,亦為本鄉自治之始。嘉慶十五年,本縣收歸版圖,設置「噶瑪蘭廳」,光緒六年,改為「宜蘭縣」。甲午戰後,日人據台,改為「宜蘭支廳」,民國九年,日人施行街庄役場制度,改本鄉為「壯圍庄役場」。本省光復後,初隸台北縣,稱為「台北縣壯圍鄉」,民國三十九年本縣設立,改稱「宜蘭縣壯圍鄉」迄今。(資料來源壯圍鄉公所網頁)。
位於頭城至宜蘭濱海公路旁之保安宮,創宮迄今已有200多年之歷史。於清朝乾隆年間,當時大陸沿海一帶的居民,紛紛渡海來臺拓墾,位於福建漳州沿海的漁民也率眾前來臺灣開墾,部份先民散居在蘭陽平原一帶。當時移民群中,開基先民有李氏族人隨身奉請大陸家鄉守護神『太子爺』金身三尊(即大太子金吒、二太子木吒與三太子哪吒,當時神尊身上均著豹皮肚兜衣)一路護航渡臺,並與族眾定居在過嶺境內。李氏先民平安扺達後,將護航來臺的三尊太子神尊暫時供奉在罟寮之上,以供駐墾居民早晚朝拜祈福。太子爺神威顯赫,有求必應,澤被四方,成為附近居民之信仰中心, 居民每次出航捕魚之前,必先禱祝於太子爺聖駕之前,以求出海順利,果出海船隻不僅平安返航,更是漁獲滿載而歸,居民感恩神明庇佑,捐資即在罟寮上(舊地名)新建一間茅舍廟宇安奉三尊太子爺神尊。
後蘭陽地區日漸開發,太子爺神威顯赫,信徒日眾,原有茅舍廟宇不敷使用且年久失修,眾議決定將太子爺舊廟宇由沿海地帶遷建到現今過嶺村濱海公路西側。神廟遷建之後,因日久受風雨推剝,整體廟貌古舊斑駁,期間又經過兩次重建,由初建時的土埆廟宇(約 六坪)改造為磚瓦神廟(約十 二坪),自此又越百年歲月。於民國五十七年間,該庄有位虔誠信徒李水發,夜夢太子爺論示;神廟年久失修,盼能擇日重建。惟當時該庄住戶稀少,財力有限,李信士不敢告知眾人。到民國六十年李水發信士才將太子爺指示重建之事告知該庄信眾,才由信士李春三、李朝枝、郭金樹等人出面倡議拆除舊廟,重建新廟以安奉神尊,此舉廣獲該境居民贊同,眾信徒出錢出力,齊心為重建事宜奔走效力,且再次遷建於罟寮前方(現廟址),於民國六十一年峻工落成,後於民國81年再度重建,於民國89年竣工為現廟貎。
這一對原木精雕之大龍柱,為目前全省第一高之原木龍柱(石龍柱為草漯保障宮最高),高43尺,每一木柱上雕有351條蟠龍,數字加起來為九,此為陽數之極數,兩邊為九九,為天地兩極之數,又兩邊蟠龍總數為702,據廟方人員表示有著36天罡之數
天上聖母與福德正神
樓下元辰殿
癸卯太歲皮時大將軍
月老星君與文昌帝君
太乙真人殿
天官大帝
關聖帝君
太乙真人與蓮花化身之哪吒
大太子金吒
二太子木吒
三太子哪吒,這三尊披豹皮之神像係於乾隆時由大陸到台灣之開基金身,已有200多年之歷史 。
天真帥氣之鎮殿中壇元帥
有關該宮之沿革歷史資料來為該宮所印行之保安宮沿革簡介及該宮執事人員之口逑,並感謝開啟內殿拍攝開基之三尊太子爺神尊,感恩!
廟址:宜蘭縣壯圍鄉壯濱路3段302號
電話:039-303014